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今年是新中国设立教师节40周年。
40年初心不改,老师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40年栉风沐雨,老师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40年矢志不渝,老师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开设了【光荣从教四十年】专栏,一起走近学校光荣从教40年以上的老师们,聆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感悟,汲取他们的力量。
本期推出系列报道之 9:《魏传义:正天地为画 以人民为亲》
魏传义:正天地为画 以人民为亲
他自小苦学,沉浸艺术殿堂多年终有所成,诗书画印四绝,直指中国“文化之巅”。他学冠中西,在油画领域颇有建树,是新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开创者之一。他著作等身,主编出版了《艺术教育学》等多种著作。他精心培育艺术人才,推动和奠定了四川油画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地位。他,就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魏传义教授。
净植本色苦练画技
魏传义1928年5月出生在四川达县一户穷人家里。父亲是一小商贩,生活艰辛,以至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母亲则在魏传义三岁那年去世了。生活最困苦时,年幼的魏传义在大雪天里,连双鞋子都没有,单衣赤脚冻得手肿耳烂。一次偶然的机会,魏传义发现了家藏的《三稀堂法帖》和《芥子园画谱》,瞬间就迷上了。于是,一有空闲,他就照着柳公权和黄庭坚的字帖练习。
1941年,魏传义小学毕业,但贫寒的家境无法供他继续读书。无奈之下,魏传义只好向同学借了路费,瞒着家人,偷偷跑到县城,报考了公费的达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并考取了第一的好成绩。他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晚上寝室关灯后,他悄悄溜到教室,用灯罩罩住煤油灯,孤灯黑夜中复习两个小时。早上又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温习功课。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都用来揣摩和练习字画。
魏传义的书画天分很快就显露出来。1947年,魏传义以第一名成绩考上了上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并获得了奖学金。在中西绘画和应用艺术等方面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进步思想。每到夜晚,魏传义就偷偷阅读进步书籍,为躲避学校搜查,他将书藏在席子底下,藏在一切隐蔽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让魏传义对艺术扎根于人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
心源一脉振兴艺术
毕业后,魏传义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以其深厚的油画功底辅导学生油画创作。
1955年,我国文化部与苏联达成协议,由其委派列宾美术学院两次斯大林奖章获得者马克西莫夫教授来华,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研培训油画班(简称马训班)。魏传义以综合成绩第一通过国家考试被“马训班”录取并选任该班常务副班长。在这里,他得到了绘画技巧全面系统的提升和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其同班同学有后来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靳尚宜,有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等人,他们共同成为了新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开创者。
魏传义和代表作《晨星》
从“马训班”毕业后,怀着振兴中国未来艺术的理想,28岁的魏传义意气风发地回到川美,在校领导支持下组建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教研组(油画系前身),担任油画教研组主任一职,同时还担任了77级学生的班主任。他领导师生们加强基础训练和“生活实习”,并指导学生深入广大基层,走入群众去体验人民的生活。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人民和社会所需要的艺术作品。在他的引导下整个绘画系被带动在一个空前活跃的创作氛围中。这个时期产生了罗中立的《父亲》、陈鸣祥《我爱油田》等一系列植根于人民的画作。他们的作品不断在全国性大展上获奖,在全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四川画派现实主义”。
因此,罗中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魏传义个人作品展上说:“魏传义先生为四川油画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横空出世、以及能够延续至今,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对四川油画的发生、发展和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魏传义先生不愧为四川油画最重要的奠基人和最有力的推动者。”
巧夺造化学科带头
1983年初,魏传义又接到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邀请,前往厦门创立中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中首个艺术教育学院。他的构想是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教学、科研、创作、生产、交流的综合体,为福建省美术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魏传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学院初创时,在海防前线,魏传义参与设计了艺术学院的建学楼(该建筑设计在全国性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他广纳贤才,倡导“五湖四海”的人才理念,从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地招纳优质师资;他领导成立了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他坚信,“艺术除了教育,也应做科研,要做高层次的研究……”
魏传义向观众讲解剪纸艺术
在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上,成立不到六年的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的参展作品就达到了十件。从无到有,魏传义硬是把一个海边荒地打造成了一座艺术殿堂。
独具匠心佳木成林
1990年魏传义获得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授予的“美术教育奖”;1991年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20世纪成就奖”;1992年获国务院荣誉证书并给予发放特殊津贴,是福建省首批优秀专家;1995年主编国家重点项目“艺术教育学”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些荣誉的获得无疑都与“教育”息息相关。
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家,魏传义桃李满天下,而作为一个画家,魏传义的艺术修养更是广博。除油画功底深厚,他还画得一手好中国画,他能诗、能书,自己治印,他的绘画题材皆深植于生活,植根于人民。
魏传义在“马训班”毕业时创作的油画《歇晌》,表现了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休息的场面。为了体验生活,魏传义到河北郊外农场呆了一个多月,每天和当地群众一起打谷栽秧。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展出并被收藏,随后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该作品开创了中国油画史上的第一种外光薄油画法。
另一幅著名油画《强渡乌江》是魏传义1959年创作的,为了还原红军强渡乌江的激烈场景,魏传义在乌江体验采风了两个多月,和当初送红军渡河的艄公同吃同住并模拟渡河场景。在湍急的河流中小木船被暗礁撞坏,他同艄公等人被冲到了水中。遍体粼伤爬上岸后,他更是体会到了红军强渡的壮烈场面,笔下生动地还原出了惟妙惟肖的景象。《强渡乌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后由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许多重要展示,其力作多被收藏、出版或授奖。书画作品被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等单位联办的国际大展授予《国际特等金奖》。
魏传义出席他的艺术作品展开展式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求索融通老更成》一文中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氛围和活跃的文化环境中,魏传义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油画造型功力,而且在艺术思想上坚定了贴近现实、反映生活、服务人民的理想。
在潜心创作、教书育人之际,魏传义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主编出版了《艺术教育学》专著、《魏传义艺术》专集、《魏传义画集——中国花鸟画选》《海风阁诗稿》和《中国书画入门》VCD光盘。
很多油画家到了60多岁就放下了画笔,耄耋之年的魏作义现在还每天坚持画画。秉持着“艺术源于生活”的美学观念。这位已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仍然常常扎入基层生活,与年轻画家一起登泰山,赴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采风,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寻找艺术素材和灵感。
作为一个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魏传义一直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魏传义第一时间捐出了5万元。
他出身寒苦,却心系故里,2012年为母校蒲家镇小学捐款100万元。如今,“传义教学楼”矗立在焕然一新的校园中,琅琅书声寄托着孩子们对未来的希望。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人们欣赏高于旧枝的葱郁新竹,同时更赞美那扶持新枝的老干。我们会永远铭记魏传义对党的艺术事业的忠诚和奉献,在美术教育事业中的率先垂范。
(艺术学院)
【人物名片】
魏传义,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现艺术学院)首任院长,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四川油画重要的奠基人和推动者。曾获“吴作人基金美术教育奖”、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20世纪成就奖”、福建省首批优秀专家称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厦门大学“南强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权威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