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今年是新中国设立教师节40周年。
40年初心不改,老师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40年栉风沐雨,老师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40年矢志不渝,老师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开设了【光荣从教四十年】专栏,一起走近学校光荣从教40年以上的老师们,聆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感悟,汲取他们的力量。
本期推出系列报道之 21:《齐树洁:学子们的“送书先生”》
齐树洁:学子们的“送书先生”
在厦门大学法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担任社团指导老师,要送书;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要送书;就连上门采访他,他也要送书......他就是被学生们称为“送书先生”的齐树洁教授。
| 2016年,齐树洁教授在厦门大学法学院教学楼 |
1982年,从北大法律系毕业后的齐树洁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开始了他40余载治学育人的教师生涯。时间染白了他的发丝,更新了他教学的方式,但未曾改变他给学生送书的热衷。从2000年至今,他已向学生们送出3万余册书籍。可以说,书籍是纽带,牵动着他与学生的每一场相遇。
“书”,师生情的原点
自1994年起,齐树洁就开始担任厦门大学学生社团“法学社”的顾问。见字如面,送书,便是他与新同学相识的第一面。
“我想送法学社同学一些书,一共二十本,不知够不够法学社每位同学一册?”当齐树洁得知本届法学社的同学超过20人后,他又说:“今年这么多人啊,家里没这么多书,先送一批,过几天我去南强书苑买一批书送给你们,保证每人至少一册书!”
次日,齐树洁双手各拎着厚厚一摞书向同学们走来,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他却不以为意,只是反复叮嘱一定要将书发给每一位同学。“我就希望大家能多读些书!”殷殷劝导,言犹在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年来,每年都购买大批专业书籍送给学生,已然成为齐树洁工作的一部分。每一本送到学生们手中的书,都承载着齐树洁的期望与教诲,凝聚着齐树洁与学生之间浓浓的师生情。
不仅是“书”,更是知识之钥
若说知识是一座殿堂,书便是齐树洁送学生的敲门砖,但他所做的远不仅于此,还身体力行地引导着每一位学生领略、探索这座宝殿。40多年来,齐树洁教过38届本科生(1980级至2017级)、30届研究生(1991级至2019级),退休之后仍坚持上课,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为本科生上课5年,为研究生上课5年半。
齐树洁教授为本科生上《民事诉讼法》课程
初来厦大任教时,法律系还未开设民事诉讼法课,齐树洁自告奋勇成为了这门课的第一位教师。他长期承担《民事诉讼法》《律师制度与实务》《证据法》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寒来暑往,齐树洁作为领航者,始终引领着厦门大学诉讼法学科和莘莘学子开拓进取、与日俱进。
民事诉讼研究之外,齐树洁的另一研究方向是司法改革研究。他组织18届共300多位学生编写了《英国证据法》《民事司法改革研究》等著作20多部,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他总是提前规划,将要编写的著作都列出来,然后一本一本地撰写完成。他明白,这种编撰目标在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中,颇有破釜沉舟的意味,但为弥补中国在这方面的空白,不啻微芒,造炬成阳,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完成这项使命。
长期以来,齐树洁扎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工作,并组织学生编撰多本专著宣传此理念。2004年到2005年,作为厦门市立法项目总顾问,齐树洁参与ADR地方立法的全过程,组织召开10余场调研会议,带领起草小组到北京向全国人大法工委请示、征求专家意见等。这是中国第一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ADR)的地方立法,为全国多个地区提供了样本。
实践是打开理论宝库的钥匙。在教学以外,齐树洁还致力于在学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2000年以来,他指导上百名厦大学生在《人民法院报》《东南司法评论》《司法改革论评》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写书还是写论文都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研究的成果进行输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锻炼自己学术能力、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过程。一位学生在《齐树洁老师教会我许多》一文中深情感慨:“所幸上天把我带到了齐老师身边。齐老师,一位真正的学者,正手把手地将我带进学术的圣殿。”
指导或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是齐树洁教学生涯的常态。2001年以来,齐树洁先后组织学生赴深圳、东莞、珠海、汕头等地开展调查研究或实习30余场。从课题选择到进程确定,从活动安排到出行细节,他都事无巨细地叮嘱好每一件事。2011年,齐树洁带领的“都江厦日”课题组荣获全国挑战杯竞赛特等奖,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铭记着:“我们有最亲切的齐老师。”
2019年7月25日,已退休的齐树洁教授带领2018级学生社会实践队赴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法院调研“家事审判制度改革”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安心、专心读书,2014年9月,齐树洁发起设立了“厦门大学荐贤奖(助)学金”,带头捐款23000元,筹集70多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当时大家希望把项目命名为“见贤思齐”,让师生看到这个奖助学金就想起是齐树洁设立的。但是他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说,设立奖助学金的目的是推荐人才、培养人才,于是他最终把奖助学金项目命名为“荐贤”。“这条小鱼在乎”,齐树洁希望越来越多的“小鱼”能在自己的帮助下从海岸回到海里,在求学路上无拘无束地探索知识的海洋。
2015年,齐树洁教授发起设立的“荐贤奖助学金”颁奖仪式
不仅是“书”,更是为人之道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善良是齐树洁为人的底色,他时时、事事不忘与人为善。即使在步履匆匆地赶往法学院上课时,他仍愿意停下脚步,耐心地为两个穿着破烂、不知所措的民工指引方向。有学生来访,他也是亲切地接待,若是早上,他一定会备有豆奶面包;若是平常,也一定有各种零食供应。只要他在办公室,来访的学生经常排起长队。几十年来,无论是否相识,无论是否忙碌,只要学生有困难找到他,他总是慷慨相助。有人问他为什么坚持这么做,他只回答:“同学有困难,能帮助一个就帮助一个吧。”
他也将尊重、包容的待人之道带入课堂。学生贪玩、怠于学习时,齐树洁极少责骂,而是恰到好处地提醒或者私下与学生谈心。他的学生表示:“谁要是被齐老师骂了,一定是太糟糕以至天理难容。”齐树洁对待学生极有耐心,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学术观点偏颇或是文章表达粗陋,他都将鼓励作为自己指导学生的第一选择,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修改。
让学生们深有感触的还有齐树洁细致严谨的治学态度。批改学生论文时,他从不马虎,一个英文注释的格式、一个微乎其微的错字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的不规范,都逃不出他的“法眼”。即使午后烈日炎炎,他也会带着糖前往学生宿舍指导学生修改论文。他不断激励学生,好文章是刻苦磨炼出来的,要多写、多修改,精益求精,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他还以其生活之道鼓舞着暂时陷入阴翳之中的学子。从教几十年间,他坚持为自己的学生撰写贺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年年岁岁从未间断。他热爱生活,笑对困难,“Peace of Mind”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齐树洁一生经历很多,高中应召入伍,戍边西北,赤心报国;退役考入大学,遨游学海,勇攀书山;毕业讲堂为师,教书育人,诱掖后进。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使他总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来面对成败得失,悲欢离合。正如他送给法学社的新年寄语写的那般:“最好的时光是现在,最美的地方在这里。”
善良、包容、细致、乐观。这是齐树洁不断传达给学生的人生至理。2002年他被校研究生会评为“良师益友”,他是学生心中永远的榜样。大家把对老师的感激、怀念与钦佩写入给齐树洁的信里。“您的课是我听过最有‘味道’的一门课”“您让我们领悟了法律人应有的职业素养和人生的真谛”“我们会永远记得您这位良师益友”……饮其流者思其源,学有成时怀其师。齐树洁的一言一行,感染了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
齐树洁在家中与同学们分享经历
“送书先生”齐树洁,送出了书,但送出的不仅仅是书。即使已退休多年,齐树洁依然心系学生、心系学院,出任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投身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他的这种精神时刻激励法学青年教师和学子,不断鞭策着大家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法治新篇章。
(文/付玥、高希怡、沈家乐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齐树洁,中共党员,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厦门大学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过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司法改革专业委员会委员、执行制度专业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专家,《东南司法评论》主编,《司法改革论评》主编等职务。著有《民事程序法研究》等专著4部,主编、参编著作28部,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承担过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司法部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先后荣获厦门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厦门大学教学名师、厦门市劳动模范、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