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从教四十年 | 张馨:朴实无华,永葆师者本色
发布人:程素芬  发布时间:2024-06-25   浏览次数:92

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今年是新中国设立教师节40周年。

40年初心不改,老师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40年栉风沐雨,老师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40年矢志不渝,老师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开设了【光荣从教四十年】专栏,一起走近学校光荣从教40年以上的老师们,聆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感悟,汲取他们的力量。

本期推出系列报道之 23:《张馨:朴实无华,永葆师者本色》

张馨:朴实无华,永葆师者本色

“这不是什么光辉事迹,只要是老师都会这样做。”谈及自身教书往事,今年74岁的张馨教授认为这些都“不值一提”。40余年的教书育人生涯,张馨一直秉持着朴实无华的风格,践行着授业传道解惑的师者的本色和操守。

倾心授业 精益求精

“当时的教师队伍处于严重的青黄不接,急需我们这批年轻人接班。”硕士毕业即留校任教,既可以说是张馨的个人选择,更可以说是时代的需求。虽然是“自然而然”走上了教师岗位,但张馨在努力下很快就进入了教师角色。面对教学任务,他一方面借鉴自己老师在教学方面的经验,注重课程的生动性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则是采用由总到分的方法,列大纲、抓小点,将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分解到每一次课时计划之中,充实课程内容,突出知识重点。纲举目张,抓住授课的“牛鼻子”,经过多次试讲、反复雕琢,张馨的课变得越来越生动充实,成为了学生口中的“金课”。

一门好课程的含金量不仅体现在形式的生动有趣,更体现在内容的具体系统。在授课过程中,张馨尤其关注授课对象的反应和课堂的实时动态,“要盯着学生跟你的互动”,并在此基础上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课节奏和语言表达方法,使授课更切合课堂实际,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另外,张馨对本科和研究生的课堂也有不同的定位,本科课程侧重于知识的广泛性,要“踏实而全面地铺开知识体系”,而研究生课程则特别要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因材施教的方法,对教学严谨认真、以生为本的态度让张馨在教学领域成就斐然,分别于1997年、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于2007年获“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张馨参加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发展圆桌论坛

走上行政岗位后,张馨开始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课程教学。他先后担任财政金融系主任和经济学院院长,主导院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彼时的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顶层制度的变革呼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对高校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学院面临知识结构转型滞后等问题”,张馨如此回忆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馨当机立断,大刀阔斧地开展教学改革。“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适应时代变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具体举措是在课程设置上逐步国际化、规范化。”他从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入手,一方面借鉴引入了“三高”——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三门高级经济学课程以及数理经济学、博弈论等现代经济学课程,另一方面对政治经济学等传统优势课程加以保留。自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开始,经济学院此后数年的改革与转型之路由此开启。

精心传道 言传身教

谈到育人,张馨认为光靠老师一味地给学生讲“大道理”是“软弱无力”的,而是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个人的人品、人格、本性,会在语言表达中流露出来。”而张馨正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直清廉。

张馨历来反对将单纯的师生关系物质化,更是不喜欢学生给老师送礼。据他的学生郝联峰回忆,刚开始他们不了解老师不喜欢繁文缛节、请客送礼的脾气,在中秋节想送月饼表达敬意,结果被张馨严肃批评,任何礼物不分贵贱,不讲情面,一律退回。张馨认为,学生本就经济不宽裕,不要乱花钱,更不要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迎送往来上。

张馨与2003级学生座谈

在师德师风问题上,张馨的态度更是十分坚决:“一定要做一个实在的人,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如果自己都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糟糕的。”对于“文章挂名”的现象,他认为,“不做出贡献就挂名,就是学术腐败!”张馨历来反对虚假浮华的东西,他经常说,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身为老师更需要如此。“因为老师的言行会影响一代代学生,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风气。”他对平实作风的“情有独钟”也体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他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更不会因学生的成就高低而区别相待。“教书育人讲求出人才、出成果,但不能只宣传‘大官’‘大款’,而把普通的学生撇到一边,看不起他们。”

从教数十年,张馨一直贯彻着自己的育人理念,即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看来,这种能力不仅是做科研工作的基本功,更是人一生要提升的技能。

财政学科是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学科体系也不断革新。考虑到这一特点,张馨会将国家的最新政策直接搬到课堂上讨论,“昨天有一项新的改革,今天上课就拿到课堂讨论利弊”,“同样的新问题拿出来讨论,有的人能讲得头头是道,有的就毫无头绪。”其实,也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直面现实问题的思维训练,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为学品质以及在实际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真正得以提高。科研方面,张馨也主张独立思考。他在80、90年代做研究时就不囿于现有理论框架,而是独立分析,形成自己的体系框架。正是靠着自己多年的独立思考,张馨在公共财政、比较财政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学术贡献。

参加2016年两岸财税学术研讨会(第三排左五)

对学生,张馨注重培养其独立自主做研究的能力。“有同学总是说发文章需要老师帮助推荐发表,张老师却认为好文章都有机会发表,‘一个期刊要办下去,就不能只发烂文章,不发表好文章’,他相信我们认真撰写的文章都有发表的机会,所以鼓励我们要加强自身学术训练,坚持写作,相信自己。”学生杨志勇回忆道。张馨一直认为,学生发表论文首先应该修炼好内功,而不是四处请人推荐。“发表文章确实很困难、很痛苦甚至很压抑”,但在张馨看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年轻人才会真正冒尖,才能真正站起来;如果光靠老师,即使前期发文顺利,之后也会“后劲不足”。

用心解惑 春风化雨

张馨对学生的要求无疑是严格的,但在学生的眼中,他更是一位关爱学生、呵护学生的良师益友。

1995年,本科毕业即分配到省直机关工作的刘晔拿不准是否应该考研,他便向张馨请教,张馨与他数次通信,鼓励他考研。“他的鼓励改变了我的一生。”现任财政系系主任的刘晔这样回忆道。的确,张馨对学生的关注是没有丝毫懈怠的。据刘晔回忆,“张老师当时经常到学生宿舍同研究生聊天谈心,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多年来,他对学生的关爱一点也没变。”对待自己指导的学生,即使是本科生,张馨也会尽职尽责,一视同仁。遇到短期出国,张馨会请系里其他老师代行导师职责,还会亲自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谈到学生对他的感激,张馨连忙说:“这不算什么事迹,只要是老师都会这样做。”是的,在张馨看来,这些仅仅是身为一名老师所要尽到的职责和本分。

2019年院系领导及部门工会慰问

张馨对学生的关爱,更体现在对学生的信任和扶携上。春风化雨,张馨鼓励自己的博士生讲课授课、申请课题、著书,不断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在带领博士生撰写《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的过程中,张馨对整本书的框架统一安排,并将自己海外访学的材料提供给学生,以方便学生写作。在《公共经济学》教材的署名问题上,张馨也坚持将学生署名第一,自己署名第二。

张馨的学生里,走出了不少在政界、学界和业界有所建树的人才。但张馨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从不“以成败论英雄”。他总是说,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最基本的做人教育,要正派、踏实过完一生,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谈成就高低。在谈到他获得“国家级名师”称号时,他连忙说:“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有这个称号我是这样教书,没有这个称号我也是这样教书。”

有学生问张馨人生道路如何抉择,他并没有给出什么“标准答案”,只讲“跟着感觉走”。他深知,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困难很多很复杂。他建议大家要更多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界的各种标准。“人生不在于单位好坏、钱多钱少、官大官小,而在于自己能否舒心”,他说。的确,朴实无华、踏踏实实、自洽自得地过完这一生是张馨不变的态度,这是他选择的人生之路,也是他对学生一以贯之的期许。

(经济学院 何柏毅 谢婷玉)

【人物名片】

张馨,1951年1月出生,财政学家。曾任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主任、经济学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国家级教学名师,《财政学》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财政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财政学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所著教材曾入选“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先后主持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正式出版著作28本(含专著、教科书、合著),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文章130余篇(含合著)。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奖励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