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今年是新中国设立教师节40周年。
40年初心不改,老师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40年栉风沐雨,老师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40年矢志不渝,老师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开设了【光荣从教四十年】专栏,一起走近学校光荣从教40年以上的老师们,聆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感悟,汲取他们的力量。
本期推出系列报道之 33:《陈培爱:“培养中国的广告之爱,好一位有爱的先生”》
陈培爱:“培养中国的广告之爱,好一位有爱的先生”
四十年,对于一个专业而言,也许只是走过了起步阶段。对于一个人则意味着宝贵年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兴起,作为经济特区中唯一的重点大学,厦门大学肩负起培养广告人才之责。中文专业出身的陈培爱和同事们共同摸索出来一套中国大陆独特的广告教育模式。如今,厦门大学广告学专业已成为“中国广告的黄埔军校”。
而立之年与广告结缘
厦门大学广告学专业从1982年开始筹办。世界传播学大师施拉姆的学生余也鲁教授将传播学理论引入香港中文大学后,便生发了将其传播到更广阔土壤的愿望。几经权衡,作为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成为首选。厦门大学是经济特区内唯一的重点大学,重任从此加之于肩。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兴起,1979年广告业开始恢复。市场上商品竞争的力度加剧,很多企业开始推广自己的产品。产品在不断扩大销量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竞争使其进一步想要树立自身品牌,广告传播便成为企业塑造品牌的一种手段。顺势而为,高层次广告人才培养自然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1983年6月30日,厦门大学发文成立“新闻传播系”,这是我国第一个以“传播”命名的新闻传播系,其中广告学专业是国内首创的新专业,它使我国广告专业人才培养和广告理论研究开始走上规范和科学的发展轨道。当时的《文汇报》曾有过报道,指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开设的广告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首创的新专业。”
陈培爱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继续留在中文系任教,教学研究方向是现代文学。那一年,他33岁。当时,分管新闻传播系的王洛林副校长找陈培爱谈话,希望他“忍痛割爱”,到新建的系工作。新闻传播系的广告专业无人定岗,陈培爱选择了广告。
“面对广告学专业,当时无人知晓应当如何创办。”在全国高校中首创广告学专业,可谓意义重大。但对当时的陈培爱而言,更多的想法是“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提及当时的感受,陈培爱至今仍记忆深刻,自受命之日起,他就“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我自己也曾经动摇过,现在想来当时还真有点糊涂,书生意气,但这条路总算走过来了。”回忆往事,讲述者总是云淡风轻。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他和他的团队来说,创建中国自己的广告学专业和思想体系,可谓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一切从零起步。
从零到一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国广告》杂志曾这样评价厦大的广告学专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从未吃过螃蟹,也不知蟹味,但什么都不能阻止他们去做这件事。”
从1983年拍板到198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陈培爱只有一年的时间准备。没有广告学专业教师,没有课程设置模式,也没有任何的专业教材,可谓真正的“三无”。“除了一番热情,其他一片空白”,陈培爱说。为了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广告教育课程体系,时任广告学教研室主任的陈培爱开始了“南征北讨”的调研。他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全中国的大型图书馆,遍访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广告界人士以及有关单位,获取第一手资料,哪怕是很小的收获,他也激动不已。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养成了早6点到晚12点的作息习惯,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当时,香港中文大学也没有广告学专业,但有个广告学方向,不定期编辑出版一些油印的小册子,刊登一些与广告学相关的文章。陈培爱就把散见于各种报刊和油印小册子中与广告、商标、管理有关的内容都摘录下来。当时摘录的卡片有几千张之多,这些卡片也成为陈培爱课堂上最为宝贵的知识财富。
就这样,中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顺利开课了。陈培爱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是《广告学概论》,站上讲台,他既忐忑又信心满满。忐忑是因为当时“桶里面的水装的不多”。尽管从零开始,但他相信桶里的水会不断涨高。为了提高学术水平,1986年9月至1987年1月,陈培爱到香港中文大学进修传播学、广告学和公共关系学。在香港学习期间及此后的一段时间,他根据自己摘录的卡片完成了《广告原理与方法》一书的撰写,于1987年8月正式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从传播学角度编写的广告理论教材,也让厦大有了第一本自己的教材,解了燃眉之急。
教材问题是暂时解决了,但师资的引入却又迫在眉睫。随后的几年里,厦大广告学专业的老师流动性很大,不断有人进来又不断有人离开,只有一些人始终在那里坚守着。当时工商出版社的编辑唐忠朴、黄震尧编译了一本《实用广告学》,陈培爱就请他们来学校上课。此外,他还陆续邀请国内外学者来厦大讲学,使厦大学子也能吸收国际前沿的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厦大的广告学专业才逐渐开展起来。
细心浇灌 打造“中国广告的黄埔军校”
1997年,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组成专门课题组,对全国广告教育单位进行历时一年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当时近百所高校中,我校广告学专业在广告业界和广告教育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均排在第一名。无论是课程模式、师资力量还是教材编纂,厦大的广告学专业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90年代全国各高校的广告教育发展如雨后春笋,此时厦大经过几年的摸索已经总结出了一系列办学经验,成为了中国广告学教育的领跑者。难能可贵的是,我校广告学专业将其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其他高校开放,主动带领各兄弟院校共同发展。
从90年代初开始,厦大广告学专业每年邀请各高校人才前来进修,费用全免,先后培养了几百人的师资力量,遍布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内地省份,厦大在广告学教育中的贡献也得到了国内高校的普遍认可。1999年,我校广告学专业牵头组织了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集结了全国100多所高校加入。同年,为了给学科交流和发展提供平台,我校又创办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每两年举行一届。
当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厦大广告学专业品牌的打造,最终还是要落到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谈起自己培养的学生,陈培爱更是如数家珍:有75岁毕业,当时中国年龄最大的博士熊润珍;有留学归国后45岁考入,后任中国艾菲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的博士贾丽军;有硕士毕业后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现任凤凰卫视副总裁的夏洪波;有以佛山顺德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广告学专业,现任广州市天进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冯帼英……陈培爱在厦大带过34名博士、100多位硕士,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些学生分布在各行各业,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展现着厦大广告学的品牌影响力。
陈培爱与博士生合影
虽然已经退休,但陈培爱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厦大广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日常在办公室里整理书稿论文以外,陈培爱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外出参加各个单位举办的学术研讨会,继续活跃在学术领域。2022年,在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和复旦大学《新闻大学》等新闻传播学科最高级别的刊物上,他还继续与学生一起发表两篇重要学术论文,增强了学院学科的影响力。因此总是身体力行,活跃在各个场合,打响厦大广告的招牌,提高厦大广告的品牌影响力,陈培爱成了“厦大广告的一张名片”。
40多年来,陈培爱撰写、主编了30多部书,发表论文近200篇。此外,还曾任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兼新闻传播系主任。看似在忙碌中度过了几十年,但实际上陈培爱并不感到很忙,反而有点举重若轻的感觉。工作并没有使陈培爱牺牲掉生活。每天上班前,他总会早起做早饭、拖完地板再走。晚上下班帮忙一起做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
“参与我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的建立,并把广告教育作为终身的事业,一辈子从未离开过这个行业。”在众多对他的褒奖中,陈培爱最喜欢这一句。中国策划界“南张北叶”中的南张——张默闻专门以“深爱无声品激流,博学有声德静厚”为题来写陈培爱教授对中国广告默默耕耘的事迹。“培爱,培养中国的广告之爱,好一位有爱的先生。”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就像厦大校训所追求的那样,陈培爱教授为厦大、为中国广告学教育的“至善”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人物名片】
陈培爱,男,195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曾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新闻传播系主任,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会长、福建省传播学会会长。1983年参与创立中国首个高校广告学专业,是我国广告教育的开拓者与先行者之一。其学术成果丰硕,多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学界与业界拥有广泛影响,获得国家高等教育唯一的一项广告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兼任吉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30余所高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文/林伟鹏整理 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