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剂药方”战疫情 春风化雨暖人心
发布人:教师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0-02-14   浏览次数:

庚子新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武汉迅速波及全国……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厦门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落实教育部和省、市防控工作安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动员医护专家和教师员工,为战胜疫情开出“六剂药方”,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心理处方树信心。为了引导公众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评论文章《别让谣言跑在科学前面》,帮助大家客观地认识疫情、科学地预防疫情、有效地防控疫情。同时,学校推出“疫情防控的历史回望与现实思考”专题系列讲座,15位教师结合专业学科知识,从疫情防控的历史与现实、疫情与经济运行、社会秩序及社会心态、公共治理、人类生活等角度引导师生理性看待疫情,增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学校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及时发布《致广大师生的心理支持指南》,专业教师在线帮助师生缓解焦虑、快速自检、自我调适,提升“心理免疫力”。为了减少正常发热患者的恐慌情绪,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厦大附属翔安医院紧急上线“发热资讯”服务,通过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提供问诊服务,让患者足不出户,也能快速就诊。

医护援助守前线。面对肆虐的疫情,厦大各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展现了厦大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作为医生,作为共产党员,人生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为民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厦大附属翔安医院百余名医护人员报名“争抢”支援名额, 随时待命驰援疫区。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已有1000多名医务人员请战驰援武汉,且自愿请战人数仍不断上升。作为厦门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基地,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的医护人员日夜坚守岗位,全力投入战“疫”一线。厦大附属中山医院第一时间组建新冠肺炎感染病房和24小时发热门诊应急医护团队,设立预检分诊机制,“中山速度”获得广大市民点赞。截至213日,厦大各附属医院已有106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奋战在救治战“疫”的最前沿。一声声“我报名,让我来”不绝于耳,一封封请战书按满手印,厦大医护人员在武汉,在厦门,在防疫现场,在患者身边,更在群众心里……

科研成果战病毒。疫情就是命令,厦大科研工作者把防止疫情蔓延、有效治疗疾病摆在首位,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科研战“疫”中践行初心使命。在病毒检测方面,生命科学学院李庆阁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攻关任务中,突击研制成功新型冠状病毒RNA假病毒标准品、病毒裂解和病毒核酸保存管以及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已加紧投入生产,每周可向市场供应4.2万人份;研制新型冠状病毒现场检测一体机,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有效破解目前临床样本储运难、操作繁琐、对人员和环境要求高等问题。在辨证施治方面,医学院王彦晖团队主持完成并经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舌象研究中心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舌象辨证要点的专家共识》。公共卫生学院陈田木团队联合兄弟高校建立了疫情传播动力学模型,已为地方政府防控提供决策参考。在抗体和药物研制方面,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团队开展鼠、兔、羊驼等多种类治疗性抗体研发,同时联合香港大学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载体疫苗研发;化学化工学院洪文晶团队已设计出4新型化合物,将优化和筛选出具有强效体外活性的抗新冠病毒多肽抑制剂药物。在防护技术和产品方面,化学化工学院尹应武团队研发大气、水体及粪便等大面积高效消毒灭菌的新方法,能源学院郑志峰团队开发基于功能化柔性活性碳膜的病毒防护技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向阳团队研制柔性传感智能口罩。

线上课程助学习。为了保证学生“离校不离教,延期开学但不停学”,学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推广“1+X”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慕课资源、直播教学、自主学习等形式增加“有效供给”。生命科学学院组织教师把教学大纲、课件、作业、试题上传网络,同时开放生物医学仪器共享平台供师生远程培训;航空航天学院推出了“防疫领航”实验教学线上课程,为师生提供机电类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原理等11门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火箭气动设计与轨迹控制仿真实验”供师生远程访问学习;数学科学学院教师利用慕课等网络形式推送在线课程,开展答疑解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开展网上论文指导答疑活动;体育教学部教师在“厦大体育”微信公众号推出太极、瑜伽、跳绳、健美操等4期“宅”运动系列推文,指导广大师生“宅”家强身健体。同时,学校还邀请教师列出《战“疫”书单》,引导学生“宅”家阅读经典书籍,通过阅读与思考,加强对时事的认识,陶冶情操,增长才情,找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每日报告勤沟通。疫情防控期间,辅导员们通过“暖心线上行动”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每天排摸并报送学生健康监测情况。对湖北籍的返乡学生,辅导员每天在线上密切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精神状态,讲解学校防控工作的最新进展,提醒同学们做好防护措施,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对其他地区的学生,则通过网络广泛宣传防控措施,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对留校的学生,还定期走访宿舍,引导同学们科学防护,合理规划时间。有一次,当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李竟菲老师在学生群发完最后一条消息,已经是凌晨3……人文学院辅导员蔡振磊自寒假开始就没有回家,他全天候在线服务学生,在做好学院日常战“疫”工作基础上,还在社区担任志愿者,他说:“社区愿意当志愿者的不多,我作为党员,肯定要上。”海外教育学院辅导员蒋玉塔把学校各类通知第一时间翻译成英文,及时传达给留学生,实时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协调解决办理签证等实际困难。正如学生所说,面对疫情,他们深切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和爱意,他们知道学校永远是同学们最坚强的后盾,他们为自己是厦大学子而荣幸。

群策群力渡难关。在疫情防控工作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全校教师员工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尽己之力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信息学院张德富教授通过“我知盘中餐”电商平台支援武汉人民,捐赠10吨蔬菜,已陆续送达武汉。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的马翠华老师在国外四处采购了1000个口罩,一回国后就捐给翔安医院。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吴荣华教授带领学院教师投身艺术战“疫”专题创作,通过雕塑《火神山》、书法《疫》、埙曲《忠魂》等艺术作品表达了对医护工作者的崇高敬意和共抗疫情的决心。航空航天学院的退休教师党员黄信安创作《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系列诗歌15篇,为防疫抗疫贡献精神力量。还有很多老师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岗位冲锋在前,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有的是保卫干部,每天组织好校园巡逻,严把校门出入,守好防控第一关;有的是后勤与资产部门干部,积极拓宽物资采购渠道,有力保障学校防控物资供应;有的是宣传部门人员,认真做好学校信息发布,回应师生关切,传播厦大正能量……正是这同舟共济的巨大向心力,为学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厦门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